瘦肉精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瘦肉精事件简介)
500强企业深陷“瘦肉精”丑闻大院里没了往日的繁忙景象,昔日来来往往进货出货的车辆一下子消失了。
生产线上空空荡荡,看不到人影,仓库里成批的货物贴着白色的封条。
在切割车间,悬挂着20来头已经宰杀过的生猪,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肉色已经变得暗红,并且隐隐地散发出异味。
这是记者在济源双汇公司看到的一幕场景。
因为卷入“瘦肉精”丑闻,这家目前处于风暴眼中的企业已于16日停产整顿。
相关资料显示,该公司建有年屠宰160万头冷分割生猪屠宰生产线、年产3.3万吨低温肉制品生产线、2600吨冷库等。
2010年,公司产值达15.8亿元,为附近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之一。
针对双汇“瘦肉精”事件,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多条应急处置措施,以严防“瘦肉精”猪肉及猪肉制成品流入市场。
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最新通报显示,截至目前,该省已对此前遭媒体曝光、涉嫌使用“瘦肉精”的9个饲养场(户)逐一进行了核查登记。
这些饲养场(户)共有存栏生猪1512头,检测出含有“瘦肉精”阳性的52头生猪,已无害化销毁32头。
其他已全部封存,适时再进行集中销毁。
随着调查进展,相关涉案人员也开始依法依纪受到处理。
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介绍,目前已依法控制15人,开除公职6人,免职4人,停职检查5人,其中包括孟州、沁阳、温县三县(市)的畜牧局局长。
据了解,济源双汇公司已于17日起召回市场流通产品。
截至目前,已召回肉制品2000多吨、冷鲜肉70多吨。
“完备”监管体系缘何“掉链子”面对持续升级的“瘦肉精”丑闻,双汇集团16日、17日接连发表公开声明,除了对消费者表示歉意外,集团公司还作出决定:对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长、品管部长予以免职;要求下属所有工厂,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把食品安全落实到每一天。
在这家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品牌的官方网站上,和上述声明同样醒目的,还有其“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承诺与标榜。
昔日头顶光环的明星企业,为何转眼即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记者调查发现,在双汇集团态度暧昧的声明背后,隐藏着看似完备实则脆弱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十八道检验”一事,双汇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程序确实都有,但只是就企业内部加工环节而言。
而据记者调查了解,恰恰是执行国家有关检验的硬性规定不力、以“抽查”取代“普查”,才导致了有害猪畅通无阻。
据了解,早在2002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在养殖业使用“瘦肉精”。
2009年3月,河南省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强化“瘦肉精”监管。
按照职责分工,其监管的环节依次为:养殖、屠宰、流通、药品销售以及相关案件侦破等。
济源市畜牧局局长陈晓棉承认,尽管上述链条看似完备,但是监管仍然存在漏洞。
据他介绍,针对“瘦肉精”问题,畜牧部门一般实行产地检验,以济源市为例,主要依靠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2%抽查比例执行。
至于外地流入本地的生猪,只要其提供合格的检验检疫证明,并且耳标齐全,一般不再检验。
进入屠宰环节后,则主要依靠企业自检。
济源双汇公司原总经理曹连友介绍,2010年该厂共加工生猪101万头,其中本地货源占50%左右,其余来自山西、河南洛阳等周边地区。
当年8至12月,公司检出“瘦肉精”生猪13批次;2011年3月,又查处3批次共计60多头。
“企业自检是通过化验生猪尿样,进行定性分析。
一直以来,公司执行的都是集团标准,即按照千分之4.5的比例抽检。
”曹连友说,“由于实行以销定产,每天加工生猪在2000头至6000头,如果提高抽检比例势必耗时耗力,将难以保证生产进度。
”前来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在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是暴露出了整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