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玩乐论坛/消费动态/ 正文

阿门是什么意思呀(阿门是什么意思)

导读 阿门[amen]:amen。希伯来语,意思是"真实的",与希伯来语"真理"一词有关。在公众祈祷结束后通常说"我同意"。如果某人不同意,他不必说"阿...

阿门[amen]:amen。

希伯来语,意思是"真实的",与希伯来语"真理"一词有关。

在公众祈祷结束后通常说"我同意"。

如果某人不同意,他不必说"阿们"。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

愿众民都说:阿们!"(诗篇106:48)。

在以赛亚书65:16中神两次被描写成阿们的神("真实的神")。

新约圣经中希腊字是希伯来语的一种音译,耶稣常用在这个词组中:如在约翰福音5:24,25中"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

它还用作一种对耶稣的称呼。

耶稣在启示录3:14中说:"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

"保罗说在耶稣里一切都是放心的:"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

所以借着他也都是实在(实在:原文是阿们)的,叫神因我们得荣耀。

那在基督里坚固我们和你们,并且膏我们的就是神"(哥林多后书1:20-21)。

  谁都知道,“阿门”是全世界基督徒都听得懂的两个语词之一。

(另一个是哈利路亚)。

因为全世界任何语文的圣经中,都把这两个语词的译音保留下来。

并在所有教会的祷告赞美中,很自然地直接应用。

所以无论操什么方言语文的基督徒,在任何地方,只要开口呼出阿门(或哈利路亚),人就知道你是一个基督徒了。

  “阿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希伯来文中,“阿门”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指“靠得信住reliable,确定sure,真实true”或“愿事情是这样成就so let it be”。

旧约圣经中,摩西写律法时,就已应用了“阿门”这个语词。

当以色列民众对耶和华律法的要求作出群体性的响应时,就发出阿门为他们心中正面的承诺(民五:22;申廿七:15-26)。

以后,先知耶利米,以及尼希米,向百姓重申律法时,也获得类同的反应(耶十一:5;尼五:3)。

这种向祈祷中的誓言和律法的咒诅应以阿门的,是愿意负起所承诺的一切后果。

旧约诗篇中,作者在祝祷或赞颂前后,加上阿们,是说明自己对祷文或颂词,具有确实的诚意。

  新约希腊文的阿门,只是希伯来文的音译。

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在聚会中,有人领导祷告时,全众就沿用他们原先在犹太会堂所习惯的,向神诚心地应以阿门。

自此,教会信徒都会在祷告后,应声阿们。

是对所表达的祷告,真心诚意的向神献上。

同时也表示愿意顺服天上神的权柄,以达成神在人身上的意愿。

  圣经福音书的记载中,主耶稣常用阿门这个词,是在他开口教训人的时候。

他常说:“我实在告诉你们。

”这“实在”(verily/truely)原文就是阿门。

当主耶稣向人说:“我阿门的告诉你”,他是带着神的权柄讲话。

而这“我”字也就刻划出他自己就是神,在马太用了卅一次,马可用十三次,连最不用希伯来词语的路加,(路加福音中从不用“和散那、阿爸、以利、拉比”等这类希伯来词的)也用了六次。

路加这样地应用,一定有他明显的用意。

而约翰却更隆重地,每次都用两个相联的阿门。

中文圣经就译为“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阿门阿门的告诉你们),共用了廿五次。

这样的用法,并非法利赛人和文士敢用的,因为那是带有权柄的。

但主耶稣却清楚认识,神的应许将透过他必要应验。

约翰在启示录中进一步的指明,这位主耶稣就是阿门(启三:14)。

他不但在末世作真实的见证,而且他也正是那位宇宙的创造者。

他就是神。

正如先知以赛亚也宣布过,这位神确是“真实的神”(the God of Amen)。

(赛六十五:16重复两次)。

“阿门”乃是神的名称。

  保罗书信及希伯来书中把阿门接在祷告和祝福之后,使写信的人为受信的会众(教会的弟兄姊妹)所献上的祝祷,更加肯定,更加有能力。

原来祝祷赞颂是带领会众存有敬虔的心到神面前来崇拜。

并且在心底里也发出“阿门”作感恩的响应。

正为这缘故,保罗就强调,凡在公众祝祷感恩的语言,都必须是大家听得懂的(林前十四:16)。

不然,别人怎样与你说阿门呢?为了响应主耶稣再来的应许和盼望,在启示录中也两次用阿门(启廿二:20,一:7),很确切地表达了愿主再临的心愿。

  整本圣经对阿门的描述和应用,提醒我们基督徒以虔诚敬拜的心来到神的面前。

很肯定的接受神的应许,很真实的诉说我们的心意。

又以感恩祝祷的心灵,等候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再临。

  "阿门"的意思是"诚如所愿",阿门虽是基督徒在信经宣告、唱诗赞美和祷告中最常用的词,但其在圣经中的本义,似乎已经由于人本主义对教会的侵蚀而被逐渐遗忘了。

对于大部分基要主义者和福音派人士来说,阿门的意思就是"我觉得好",这种主观式的以人为中心的态度,在过往的两个世纪中几乎主宰了整个的欧美教会,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教会。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