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怎么接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怎么接)
目前是有很多朋友们对于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怎么接这个信息比较感兴趣,那么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怎么接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会喜欢哦。
原句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下句是"亦各从其志也"。
白话翻译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但是在论语中,该句话后面并没有后半句,其真正有后半句是在《史记·伯夷传》中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意思是,只去不同就不要再公式下去了,还是各找各的志向吧。在《老庄申韩传》中也有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意思是志向不同不相为谋,难道不是这样吗。“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论语·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等。
论语及孔子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 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